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教材
  教学案例
  教学效果与成果
 
 
  队伍建设
  队伍结构状况
  专家顾问团
 
 
  管理体制
  信息平台
  运行机制
 
 
  仪器设备
  维护运行
  环境与安全
 
 
  实验室特色
 
 
 
当前位置:首页 > 体制与管理 > 管理体制
  一、实验教学中心建制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面向本科生的环境学科实验教学基地和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建制上受学校和学院双重领导。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中心主任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统一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实验室管理等各项工作。实验教学经费由学校下拨,实验教学方面的任务和要求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下达,学科建设和人员管理归属学院管理,形成了校院二级职责分明又有机结合的二级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中心人员以专职为主,兼职为提升和补充的体制,既保持教学实验队伍稳定,又可以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持,达到人才资源的交融和互补。
  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水处理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化学及毒理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验室、同济哈希水质分析实验室、水处理模型室,负责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水资源循环利用科普基地的管理工作。

  二、管理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一切围绕教学实验服务。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教学实验的建设和发展,中心教学实验环境、资源、队伍建设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各实验室负责人各司其职,对中心主任负责。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对实验教学的重大事项、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调配和使用,对实验教学和服务质量的督导。实验教学中心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通过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实验教学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资源有效利用
  实验教学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投入,实验教学资源一直较为充足,能较好地满足实验课程的需要。近年来,依托“211”、“985”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实验设备的改造和更新。中心坚持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管理,实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立项拨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重视对实验教师、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等教学科研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从而保证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使用效益的提高。近几年的投入和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批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为实验教学服务,保证了传统实验内容与现代实验内容的渗透融合。
  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学校学院的统一组织下,通过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共享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实验教学条件的先进性。
  实验教学中心以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配套政策下,激励了教学科研一线的骨干教师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包括多位“十一五”“863”课题负责人在内的30位教授、副教授,作为环境科技创新实验的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实验指导工作,实现了骨干教师、重大科研项目及相应的科研设备,通过实验教学形式,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服务。

  四、共享平台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致力于污染控制和资源化两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为遏制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促进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先导性技术。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同济大学环境学科优势,开展环境保护领域重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为国家实施长江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为长江流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地区或全球环境保护项目。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上海屹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